快消企业如何避免产品概念误区?三维思考法打造爆款产品 观点
新用户-2616
12
2025-09-05
在快消品行业,产品概念的创意与开发直接影响着新品上市的成功率。许多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新品,却常常因为陷入概念误区而功亏一篑。最常见的两大误区包括概念点不通俗和概念机理缺乏可信度,这些误区往往导致产品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,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。
概念点不通俗是许多快消企业容易犯的错误。为了追求技术感或彰显高端形象,一些企业故意使用生僻术语作为产品概念点,结果大大提升了消费教育的成本。某品牌推出的"1赫兹"变频空调就是一个典型案例,消费者完全不明白"赫兹"是什么概念,更不清楚这个技术能省多少电。相比之下,"美的空调,一晚一度电"的诉求就通俗易懂得多。另一个反面教材是某电信品牌的"精彩在沃",这个产品概念让消费者困惑不已,甚至连营销专业人士都说不清"沃"到底是什么,企业却为此投入了数十亿元的广告费。成功的产品概念往往都是通俗易懂、不需要解释的,比如立白的"易漂洗"、海尔的"防电墙"等,这些概念一目了然,直击消费者需求。
概念机理缺乏可信度是另一个致命误区。产品概念需要有力的理论支撑才能获得消费者认可。某木瓜洗面奶在推出"木瓜白"概念时大获成功,但当企业推出不同浓度的木瓜洗面奶时却遭遇滑铁卢。企业宣称"美白成分多加0.1,美白效果就增加97%",但这个理论只告诉消费者结果,没有任何机理支撑,缺乏可信度,消费者很快就对产品产生质疑并放弃使用。在缺乏可信机理的情况下,再吸引人的产品概念都如同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难以获得市场持久认可。
为了避免这些误区,快消企业需要采用三维思考方法来开发产品创意。首先是需求点与痛点思维。市场基于需求,需求是产生一切市场行为的基础。企业需要准确判断消费者已存在的显性需求和未满足点,比如女性消费者因经常染发烫发导致头发损伤,需要修复发质的洗发水。同时也要预判未来可能成为发展趋势的需求,但要注意避免误判。近年来很多企业认为雾霾问题能催生润肺产品的需求,但PM2.5带给人的健康危害并没有被消费者深度感知,缺乏明显痛点,这种社会性问题很难转化为实际需求。只有当社会性问题转化为消费者问题或带来恐慌时,需求才真正构成,比如2003年SARS疫情期间,陈醋、板蓝根等产品市场被激活。
竞争思维是三维思考的第二个维度。虽然需求是形成市场的根本力量,但现代商业社会产品同质化严重,企业必须考虑这些需求是否已被竞争品牌满足。大树之下寸草不生,一旦某行业进入垄断阶段,再进入的品牌很难生存。白象食品集团进军饮品行业的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:康师傅、统一等品牌已占据茶饮料80%以上的市场份额,白象跟进同质化产品,缺乏创新,入市时机也不对,最终难以取得突破。同样,丝宝集团的顺爽洗发水和海王银得菲虽然满足了消费需求,但没有考虑竞争环境,头发顺滑的需求已被飘柔占据,快速治感冒的需求也被泰诺占据,这些品牌的市场机会微乎其微。
趋势思维是三维思考的第三个维度。产品创意开发一定要借势,把握行业发展大势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,动物蛋白市场受到冲击,植物蛋白迎来市场机会,六个核桃成功抓住这个趋势,成为植物蛋白领导者。相反,背离行业发展趋势开发产品一定会被市场抛弃。摩丝品类在20世纪90年代很热门,但到了21世纪初逐渐被啫喱膏和啫喱水取代,某品牌坚守摩丝品类,最终失去美发市场领导地位。趋势思维要求企业既能主动引领趋势,又能抓住社会大环境推动带来的机会。
快消企业要成功开发产品概念,必须避免概念不通俗和缺乏可信度两大误区,同时运用三维思考方法,从需求点与痛点、竞争环境和行业趋势三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。只有这样,才能打造出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产品概念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产品概念不是虚无缥缈的创意游戏,而是需要扎实的市场洞察和严谨的逻辑支撑,只有将创意与理性完美结合,才能为产品打造一支真正的"穿心箭",赢得市场认可。
作者认证
快消手小王
325
2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68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5750
196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68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46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61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49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84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70
0
{{ formatDate(comment.created_at) }}
赞({{ comment.praise }})
踩({{ comment.tread }}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