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消厂家如何破解品牌短板?区域经理的终端实战秘籍 观点
新用户-2616
1
2025-08-29
在快消品行业,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厂家,在度过产品制造初期的难关后,往往会陷入品牌建设的泥潭。消费者认同感不强、市场拉力不足成为弱势品牌的普遍困境,仿佛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循环。当企业试图通过大量投入广告来破局时,却发现资金不足且广告诚信危机日益严重;当变着花样促销时,效果只是昙花一现,不促就不走;当采用低价策略时,又如同饮鸩止渴,消费市场一旦认可低价就会"成瘾",几乎失去提价的可能性。这些传统手段不仅难以奏效,甚至可能让企业越陷越深,最终导致品牌价值被稀释,市场地位岌岌可危。
面对这些挑战,弱势企业必须认识到市场发展有其固有规律,任何想走捷径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。一个品牌从上市到被消费者接受,必须经历展示、认知、购买、认同等阶段,没有哪个产品能跳过这些环节直接成功。在展示阶段,企业需要在有通路保证的前提下尽量扩大产品售点,辅以POP陈列等告知手段,最大努力刺激消费者的触觉。通过反复刺激和适当的终端促销,促成消费者首次尝试后,尽可能获取市场反馈来改善产品。这些环节虽然复杂多变,但绝不能省略,否则很容易陷入首尾不能兼顾的境地。
更关键的是,企业不能过度依赖经销商。产品通过经销商进入市场虽然省心省力,但往往导致企业站在经销商后面做市场,经销商成了"攻山头"的敢死队。企业要么"忽悠"经销商向上冲,要么重赏之下找勇夫,无论哪种方式都要付出高利润、高回扣的代价。弱势企业应该明白江山要靠自己打,无法做全国市场就聚焦几个县或1-2个地级市,将有限资源集中到几个市场上精耕细作。消费市场都有从众心理和二八现象,20%的消费领袖决定着80%的消费走向,企业只要紧紧抓住这些消费领袖的习惯,引导他们向自己的产品靠拢,就能逐步接近市场目标。
具体到终端操作,企业需要学习"徽酒"的"盘中盘"模式。以一个县级市为例,县城中无非也就1000-2000个售点,只要加派3-5名专业业务人员,按照专业流程拜访,并辅以专业考核,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完成"攻山头"的任务,而让经销商充当"地方部队"打扫战场、占领阵地。这样不仅能避免经销商"店大欺主"的尴尬,更能直接接触消费市场,确保信息传递不失真。生产的目的是赢利,赢利的手段靠营销,营销的过程就是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,企业与消费市场的联系不能单纯依靠通路连接,否则推出新品时就会靠感觉,当产品只能迎合渠道利益而不能适合消费者时,往往都是短命产品。
最终,所有这些策略都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作保障。员工永远不做"希望"的,只做企业"考核"的。打造企业执行力不能从员工的"自觉"入手,必须有成熟的培训考核机制,在告诉员工怎么做的同时,用"考核"这个标杆衡量他们的行动,不断指导、不断修正使他们的工作向企业目标靠拢。企业需要打造一支营销铁军,从细节执行入手,把销售队伍打造成"流水线",让每个营销人员都成为流水线的一个环节,明确职责,细化指标,让目标在一点一滴中见功效。同时要保持人员的合理流动,因为新人在创造执行方面有先天优势,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培训力量和硬件保障,如岗位标准、拜访记录、客户资料等,不能因为人员流失而手足无措。大品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,更不是有钱做广告就可以,当一个企业把营销执行力打造成功的时候,其实离大品牌也就不远了。就像足球比赛,品牌是"得势",执行力就是"得分",只有得分才能赢得比赛。
作者认证
快消手小王
271
2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46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5750
172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41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25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27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29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52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41
0
{{ formatDate(comment.created_at) }}
赞({{ comment.praise }})
踩({{ comment.tread }}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