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消行业深度分销 15 年,如何实现迭代与进化?

新用户-2616

3

2025-09-25

深度分销在快消行业发展的 15 年间,完成了多轮迭代与进化。早期它作为低门槛、普适性的营销体系,从 “最小营销单元” 启动,对资源投入要求不高,却并非毫无门槛 —— 核心门槛有二:一是认知门槛,企业需先洞察趋势,率先行动并在演进中持续迭代,以此为模仿者设置进入障碍;二是管理门槛,深度分销最终呈现 “人海战术” 的特点,大量人员高密度投入,管理难度极大。又因深度分销门槛低、缺乏技术含量,模仿相对容易,所以迭代速度极快,几乎每 2 - 3 年就会完成一次迭代。

自 2003 年起,深度分销大致经历六轮迭代,形成七个相互交叉的阶段。2003 年被视为深度分销元年,彼时品牌商市场重心已下沉至 “以县为基本营销单元”,代理商格局成型,深度分销也正式提上日程,这一阶段核心是 “客情 + 陈列”。早期深度分销因业务员初上门时店主热情,工作相对简单,主要解决陈列面(销量与陈列面成正比)和客情(加深与店主关系,带动商品推荐)两个问题。“拜访八步法” 在此阶段诞生,早期由营销学者刘春雄提出,后期经行业专家魏庆丰富,涵盖准备、打招呼、检查等环节。魏庆提出 “从理念到实务” 的深度分销理念,不过早期拜访几乎能解决所有问题,如今拜访仅为解决问题的开端。


约 2005 年,深度分销进入 “增量导向 + 基本工作面” 阶段。仅靠拜访拉动销量的阶段迅速过去,此阶段以 “增量导向 + 基本工作面” 为核心,围绕销量增长,涵盖 “六大增长点”(如用 “战斗型产品” 清理市场、开展消费者教育等)、“六大增长来源”(新产品投放、新市场开发等)与 “两大增长突破口”(从重视铺货转向重视 “回货”、聚焦核心销售日)。这一阶段,深度分销从 “客情 + 陈列” 等表面工作深入至基本面,推动销量持续增长,企业间的深度分销差距也由此拉开 —— 从表面工作延伸到基本面,从单点突破拓展到线面联动,此时深度分销的门槛主要体现在管理层面。


2008 年左右,深度分销迈入 “推广导向” 阶段,其运营体系已十分成熟,完成了认识论、方法论与方法的统一。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,深度分销效用曾短暂递减,部分优秀企业推出新版本,如统一推广老坛酸菜时提出 “建立推广导向的销售体系”。推广导向的深度分销有四大特点:从取悦店主(客情)转向引导消费者(以 C 端倒逼 B 端,客情成为保健因素);通过 “三次精确打击” 彻底激活门店;从个人单元转为小组单元;常态化拜访与精准打击结合,以波浪式推动进化。客观而言,该阶段门槛较高,中小企业因缺乏意识与管理能力难以落实,但成功落实的企业都收获了极佳效果。


2010 年前后,行业进入 “直供 + KPI” 阶段,龙头企业间的深度分销竞争白热化:早期是对 KA(重点零售客户)的争夺,让代理商无利可图;后期延伸至一、二、三线城市,经销商逐渐跟不上节奏,中心城市经销商从代理商退化为服务商,仅承担资金与配送功能,深度分销主体也从代理商(或代理商 + 厂家)变为厂家直供(仅行业龙头能做到)。龙头企业直供后,因 SKU 繁多、管理层次复杂、人员流动性高,深度分销的 KPI 体系愈发完善,涵盖拜访率、铺货率等众多指标,还配套建立了 CRC(客户记录卡)、主管协同拜访等系统。但依赖 KPI 解决问题会陷入 “老鼠戏猫” 困境:KPI 能还原销量,却未必能带来结果;KPI 要求的工作,难以产生持续增量。当 KPI 成为核心考核指标时,模式往往就失去了效用,后期定位、拍照等技术手段甚至成了上下级博弈的工具,还导致厂家销售队伍急剧扩张。2012 年中国进入 “刘易斯拐点”,劳动力供给减少,“90 后” 进入就业市场,直供模式也面临巨大挑战。


随后是 “压货 + 买断” 阶段,深度分销自诞生就存在占仓行为,但早期占仓是为占用终端资金,后期占仓演变为压货(2010 年左右开始,2014 年进入高压期)—— 压货是超出正常销售能力的占仓。2013 年多数快消品行业销量达历史峰值后停滞,企业将销量下滑归咎于营销,本能选择 “大力度促销”,表现为压货;大品牌还会通过买断(如 KA 买陈列、流通终端买陈列等)争夺资源。深度分销从客情转向买断,成了 “终端购买流量” 的行为,此时深度分销已变质。压货引发的后果是深度分销倒退:终端承受压货能力有限,阶梯性促销政策导致二级批发商回潮,深度分销 “一夜回到十年前”。多数小企业放弃深度分销,回归 “省代” 模式,专注于做好产品,反而带动了产品推新率的快速提升,如今的 “省代” 已具备基层分销网络。


再往后是 “访销” 阶段,早期深度分销是 “大篷车” 式的带货分销,缺乏计划性,规模大的代理商因 SKU 繁多,带货分销效率低下。恰逢 SaaS 系统出现,解决了订单与配送分离的难题。2013 年前后,SaaS 系统以规模化代理为主导在深度分销中应用,却难以在中小代理商中普及。SaaS 系统有两大思维:一是管理思维,发挥监督作用,用系统 “打卡”;二是访销思维,用系统管理终端。访销系统能有效解决销量增长问题,今麦郎就是标杆企业,但 SaaS 系统在深度分销管理中的应用阻力重重 —— 一线人员认为受限,除非老板下决心并亲自监督,否则易被各级管理人员否决。


2015 年起,“渠道数字化” 成为第七阶段的核心,B2B 个人渠道(如零售通、新通路等)崛起,B2B 平台分为 “订单平台为主” 与 “仓配平台为主” 两类。早期 B2B 平台意图替代经销商、减少流通环节,想成为类似 B2C 的集中性平台,虽短期内渗透率大幅提升,但大品牌始终保持警惕,还催生了品牌商主导的 “渠道数字化(B 链)”。渠道数字化对深度分销是革命性工具,对渠道 “精准服务”“精准打击” 及人员效率提升作用显著,未来几年会广泛应用。

从迭代逻辑来看,第一阶段的深度分销处于 “认知红利期”,低门槛、高收益,通过 “最小经营单元” 启动,形成点线面体推动企业崛起,门槛主要在认知层面。从第二阶段开始,深度分销开始考验基本功,基本面工作蕴含布局与管理能力,因此第二阶段就有大批企业掉队,至今仍有很多企业局限于拜访八步法难以突破。第三阶段的推广导向蕴含技术含量,能做到的中国企业寥寥无几。第四阶段后,深度分销进入拼资源、拼投入的阶段,成为只有行业龙头能驾驭的模式,创新红利消失。第五阶段的直供彻底背离深度分销本意,沦为清理门户的手段。到了第六、七阶段,深度分销进入互联网 “赋能” 阶段,未来以 B 链为特征的深度分销会成为企业基本功,B 链也将成为基础设施,替代深度分销的新模式已呼之欲出。

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@163.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chaokuaixiao@163.com
留言评论
提交评论
最新评论
{{ comment.nickname || '匿名用户' }}
{{ comment.content }}

{{ formatDate(comment.created_at) }}

赞({{ comment.praise }})

踩({{ comment.tread }})

我要货源

我要入驻

赞赏一下
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
¥5
¥10
¥20
¥50
其他金额 ¥
赞赏一下
反馈
问题:
描述:
电话:
图片:
上传图片
删除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