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温纯牛奶迎 “最严新规”!全面禁加复原乳,生乳成唯一原料,乳业品质革命打响 观点
新用户-6799
5
2025-09-18
9 月 16 日,我国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》第 1 号修改单正式生效,给常温纯牛奶行业立下 “铁规矩”:生产灭菌乳(即常温纯牛奶)只能以生乳为唯一原料,彻底禁止使用复原乳。这意味着曾经可能存在的 “奶粉兑水” 生产纯牛奶的操作成为历史,中国乳业正式迈入 “纯生乳时代”。复原乳作为乳粉加水还原的乳液,虽能降低运输成本、延长保质期,但多次高温加工会导致活性钙、乳铁蛋白等热敏性营养成分大量流失,检测数据显示其活性营养损失率显著高于生乳直接生产的产品。此次新规落地,正是为了回应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品的需求,也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“完善液态奶标准,促进鲜奶消费” 的重要举措。
新规的核心变化直击原料源头:从标准定义中删除 “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” 表述,彻底剔除 “乳粉” 作为原料的可能,同时规范产品标签 —— 只有 100% 生乳制作的产品才能标注 “纯牛奶” 或 “纯牛乳”,使用复原乳的产品将被归入调制乳管理。这一调整并非凭空而来,我国生鲜乳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,农业农村部连续 17 年抽检合格率超 99.9%,乳蛋白、乳脂肪等指标优异,完全能满足生产需求。对行业而言,这既是洗牌也是升级,依赖复原乳的企业需紧急调整供应链,而早已使用纯生乳的伊利、蒙牛、新希望等品牌则迎来合规红利,商超货架上的常温纯牛奶配料表已集体更新为 “生牛乳”,消费者选购时无需再为 “复原乳” 标签纠结。
从产业链视角看,新规像一剂 “强心针” 注入乳业生态。对奶农而言,生乳需求增加将直接带动养殖积极性,甘肃、陕西等地的养殖户直言 “生乳不愁卖了”,这有助于稳定生鲜乳价格,推动奶牛养殖业精细化发展。对乳企来说,虽部分企业需改造生产线、升级超高温灭菌工艺以适配纯生乳加工,但长远来看能倒逼品质提升 —— 生乳直接生产的牛奶在口感、风味上更优,蒙牛等龙头企业已表态将借此推动工艺创新和设备升级,最大程度保留生乳营养。值得注意的是,复原乳并未完全退出市场,仍可用于酸奶、调制乳等产品,但必须明确标注,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。
消费者成为新规的直接受益者。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出,生乳制作的灭菌乳保留了更多天然活性营养,且标签将更加清晰,选购时只需认准配料表中 “生牛乳” 三个字即可。北京、成都等地商超反馈,新规实施后消费者选购常温纯牛奶时更关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,蛋白质含量 3.0g/100ml 以上、钙含量接近 120mg/100ml 的优质产品更受青睐。有家长表示:“以前选牛奶要看半天标签,现在只要配料表干净就放心买,给孩子喝着更安心。” 这种消费信任的重建,正是新规最珍贵的价值。
国际经验也印证了此次修订的合理性。欧盟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多数国家和地区均规定灭菌乳只能用生乳生产,美国、巴西仅在奶源极度短缺时允许有限使用复原乳。我国新规与国际接轨的同时,更结合本土产业实际,通过强化生乳原料要求,推动乳企与牧场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,避免产业大起大落。企业也在加速技术适配,从优化灭菌工艺到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,从升级冷藏运输设备到建设智能温控仓,全链条保障生乳品质。
这场由标准修订引发的品质革命,正在重塑乳业竞争逻辑。过去依赖复原乳的 “价格内卷” 将让位于 “品质竞优”,消费者为高品质付费的意愿不断提升,乳企更需在生乳溯源、工艺创新上下功夫。当我们拿起一瓶标注 “100% 生牛乳” 的常温纯牛奶时,尝到的不仅是更纯正的风味,更是整个行业对 “让老百姓喝上好牛奶” 的承诺。新规落地不是终点,而是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,让每一滴牛奶都承载着 “舌尖上的安心” 与产业升级的决心。
作者认证
快消手小王
364
2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81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5750
213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200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67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87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79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208
0
作者认证
新用户-1000
188
0
{{ formatDate(comment.created_at) }}
赞({{ comment.praise }})
踩({{ comment.tread }}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