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用户-6799
2
2025-09-30
当中国白酒行业还在为 53° 茅台、52° 五粮液的价格倒挂焦头烂额时,日本百年酒企宝酒造早已靠一瓶 5° 的 “清酒 + 汽水” 逆袭 —— 这款名为 “澪” 的气泡清酒,不仅让濒临倒闭的宝酒造年销突破 1 亿瓶,占据日本清酒 12% 的市场份额,更垄断了 80% 的气泡清酒赛道,成为名副其实的 “日本清酒第一品牌”。而反观中国白酒,2025 年上半年产量连续第 9 年下滑,行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高达 900 天,超 100 家酒企倒闭,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 3°-9° 饮料化低度酒市场以 30% 的增速狂飙,从 2020 年的 200 亿扩张至 2024 年的 570 亿,预计 2035 年将突破 2500 亿。宝酒造的逆袭,恰恰给困在 “高度酒陷阱” 里的中国白酒,递上了一张破局说明书。
宝酒造的翻身仗,从一开始就没走传统清酒的老路。2005 年之前,这家成立于 1842 年的老企,既拼不过日本盛、月桂冠的体量,又比不过獭祭、梵的高端创新,主营的 15° 普通清酒在日本清酒 “断崖式下跌” 中销量连年下滑,模仿獭祭做高端清酒又因缺乏差异险些出局。绝境中,宝酒造抓准了日本酒类 “饮料化、低度化” 的大势 —— 当时日本政府为应对老龄化,将 “减少饮酒” 纳入国家健康战略,3°-9° 低度酒税率仅 119 日元 / 升,不到高度酒的三分之二;20-30 岁女性饮酒率从 1980 年的不足 10% 飙升至 70%,她们更偏爱 “微醺不醉、口感清爽” 的饮品。宝酒造果断放弃高度清酒,把目标锁定在 “清酒 + 汽水” 的气泡款上,而第一步就是解决传统气泡清酒的致命痛点:成本。传统气泡清酒需瓶内二次发酵,储存半年以上,成本是普通清酒的 3 倍,宝酒造跳出固有思维,用 “添加二氧化碳” 替代漫长发酵,省去仓储成本,让气泡清酒价格直接降至传统款的 1/4,从 “小众轻奢” 变成 “大众消费得起的饮品”。
这款气泡清酒能快速引爆市场,离不开宝酒造对 “消费者认知” 的精准借力。它没有费力教育市场 “什么是气泡清酒”,而是走了两条捷径:一是 “品名卖点化”,给产品取名 “澪”—— 在日语中本身就有 “气泡” 之意,消费者一听就知道是气泡类产品,省去大量沟通成本,上市首年就卖出 15 万箱,快速占领气泡清酒品类心智;二是 “对标香槟”,避开与麒麟 “冰结” 等低价低度酒的价格战(当时冰结 330ml 仅 10 元,澪 300ml 卖 34 元),转而绑定 “香槟” 这一高认知品类 —— 将酒精度降到 5°(与流行的低度香槟一致),采用修长的香槟瓶型,建议用香槟杯饮用,甚至把货架位置摆在香槟旁,用 “1/7 香槟价” 的性价比吸引年轻女性。要知道,当时日本年轻女性把香槟视为 “精致生活标配”,却对传统清酒毫无兴趣,而澪通过对标香槟,不仅切中了这一人群,还把销售渠道从餐饮拓展到便利店、露营装备店,场景从佐餐延伸到独饮、派对,销量直接从 15 万箱跃升至 100 万箱,翻了 7 倍。
宝酒造真正的护城河,是后期的品牌定位 ——“新一代日本酒”。当越来越多企业模仿澪推出气泡酒(比如威士忌基底、伏特加基底的气泡款),宝酒造没有陷入价格战,而是抓住日本人 “偏爱国货” 的心理,将自己定位成 “用日本清酒做基底的新一代气泡酒”,把竞争对手定义为 “洋酒基底的气泡酒”。它在 Ins、Twitter 上大量投放 “澪 + 甜点”“澪 + 露营” 的场景内容,鼓励用户晒出 “微醺时刻”,收获 10 万 + 自发种草,强化 “日本本土、年轻潮流” 的形象;同时强调清酒作为 “日本国酒” 的文化属性,对比洋酒基底的产品 “不够本土”,最终垄断了日本气泡清酒 80% 的市场份额,甚至让 “澪” 成为 “气泡清酒” 的代名词。这种 “借文化认知建壁垒” 的打法,恰好戳中了中国白酒的短板 —— 中国白酒拥有 “国酒” 的文化基底,却没能转化为年轻群体的认同感,反而因 “商务、送礼” 的刻板印象被年轻人排斥。
宝酒造的每一步,都精准踩中了 “不用教育市场,而是借势市场” 的逻辑,这正是中国白酒当前最缺失的能力。中国白酒行业还在反复强调 “53° 黄金度数”“百年窖池”,却没看到:政策上,工信部已明确支持 “低度化” 白酒发展,中国酒业协会拟将≥25° 定义为 “高度酒”;消费端,18-35 岁女性中 70% 有饮酒习惯,超半数偏爱低度酒,她们把饮酒场景从商务饭局搬到了露营地、剧本杀房;渠道上,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 “低度酒种草” 内容月均曝光超 5 亿次,而中国白酒企业还在依赖央视黄金档广告。更可惜的是,中国白酒并非没有尝试过低度化 ——2014 年五粮液推出 3°-7° 的德古拉预调酒,古井推出 4° 佰色鸡尾酒,却因当时低度酒市场尚未成熟(2020 年才突破 200 亿)、成本没控制好(比宝酒造的方法复杂)而失败,如今 570 亿的低度酒市场,早已具备规模化的土壤。
宝酒造的逆袭,给中国白酒和地方酒种(黄酒、米酒、荔枝酒等)指明了三条破局路径:第一,借势政策与消费趋势,不用执着于 “教育消费者喝低度酒”,而是像宝酒造借香槟认知那样,绑定年轻人已熟悉的场景(比如奶茶、咖啡),推出 “白酒 + 气泡”“白酒 + 果汁” 的产品,比如把 38° 国窖做成气泡款,对标气泡水饮料;第二,解决成本痛点,中国白酒做低度酒常陷入 “降度就降质” 的误区,其实可借鉴宝酒造的简化工艺思路,比如用现代技术保留风味的同时降低发酵周期,把价格控制在年轻人接受的 20-30 元区间;第三,抓准女性与年轻群体,放弃 “商务宴请” 的单一标签,像宝酒造在 Ins 种草那样,在小红书、抖音上打造 “白酒 + 露营”“白酒 + 甜点” 的场景,让白酒从 “长辈的酒” 变成 “年轻人的微醺饮品”。
当宝酒造靠一瓶 5° 的清酒汽水年销 1 亿瓶时,中国白酒不该再纠结 “53° 是不是不可替代”。毕竟,全球酒类的趋势早已证明:没有永远的度数,只有永远的消费需求。中国 570 亿低度酒市场的增速,已经喊出了答案 —— 宝酒造能把清酒从 “老龄化饮品” 变成 “年轻潮流”,中国白酒同样能在低度化、饮料化的赛道上,找回属于自己的新增长曲线。
{{ formatDate(comment.created_at) }}
赞({{ comment.praise }})
踩({{ comment.tread }}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