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消困局:为何你的货总卡在终端动不了?

新用户-1000

29

2025-07-11

县城批发市场的老王最近总在发愁。​


隔壁烟酒店的老张守了二十年店铺,货架上还是那几样落灰的老牌子;街尾的老李前年改行开了餐馆,走时撂下一句:“光靠送货养不活人哩。”这些场景撕开一个残酷事实:​​当经销商在渠道缺乏话语权,好产品也会烂在仓库里​​。


那些失效的客情维护


去年夏天,我亲历过一场经销商培训会。晚宴时东道主老赵拍着胸脯保证:“明早9点开会,下面乡镇的分销商肯定准时到!”看他满脸笃定,我只当是酒桌豪言。


次日8点50分踏进会场,乡镇老板们竟已坐满大半。正要感慨老赵号召力强,门口突然传来喝斥:“都9点整了还磨蹭啥?回去!”三个气喘吁吁的汉子攥着摩托车钥匙僵在门口。老赵眼皮都没抬:“我的规矩,迟到一秒也算迟。”

午休时我扯住老赵问究竟。“这叫立威!”他掸了掸烟灰,“镇东头老刘去年卖500万,380万走的是我的货。西街陈寡妇的小店更绝——离了我家的饮料方便面,利润能砍七成。”


这话刺穿多少经销商的幻觉:​​送烟请酒建立的“交情”,在利润面前薄得像张纸。​


失效的生意经:我们误读了什么?


误区一:把规模当摆设


“做大是为多赚钱?”老赵嗤笑一声,“我那下线改行的老李,当年规模也不小。可光有百来家网点管啥用?得让网点靠你活!”


他手下十几个乡镇分销商,家家把他当财神供着。秘密在于老赵掐准了命门——​​让每个客户的利润池里,自己的货成为那汪活水。​​镇上的王老板说得实在:“谁断我财路,天王老子也不伺候。”


误区二:错把服务当解药


“给终端搬货擦柜子?那是基本功!”老赵的仓库主管插了句嘴,“去年新来的业务员天天帮小店理货,人家转头就进了竞品的便宜货。”

海底捞式服务在快消江湖行不通。当小店老板盯着每月三千块净利打算盘时,你送再多的矿泉水、挂历,也比不过竞争对手每箱多让五毛钱。

破局之道:掐住渠道命脉的三根手指


​第一根:利润咽喉要锁死​


老赵的杀手锏是把分销商变“编外业务队”。每个乡镇设独家代理,签订量返协议:年销300万返12%,超额部分每50万跳3个点。有个分销商年初嫌指标高,老赵直接撤走明星产品线。三个月后对方拎着茅台登门:“库存清了,给条活路吧。”


​第二根:毛细血管要通电​


每月第三个周二雷打不动开培训会。开场永远播两段视频:一段是准时参会者领奖金的笑脸,一段是迟到者吃闭门羹的窘态。老赵在墙上刷着血红标语:“开会是战场,迟到即投降。”


​第三根:新陈代谢要狠心​


“镇南老吴五年没增量,上月叫我停了货。”老赵翻着客户档案本,“新接手的后生才二十五岁,三个月铺进六家网吧。”他掏出手机划拉着转账记录:“瞧见没?淘汰一个老油条,盘活三条新渠道。”


终极拷问:谁在掐你的钱袋子?


夕阳斜照进老赵的办公室,墙上挂钟指向五点整。“叮咚——”系统弹出今日第一百张订单。他眯眼盯着屏幕幽幽道:“隔壁市老孙去年压款跑路,就因为太信‘交情’这壶假酒。”


仓库卷帘门缓缓落下时,老赵扳着指头算账:那些准时参会的乡镇老板,此刻正把印着他家logo的冰柜,摆在小店最扎眼的位置。​​在快消修罗场里,能让终端老板主动腾黄金位的,从来不是笑脸,而是他离了你就转不动的钱匣子。​

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@huxiu.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tougao@huxiu.com
留言评论
提交评论
最新评论
{{ comment.nickname || '匿名用户' }}
{{ comment.content }}

{{ formatDate(comment.created_at) }}

赞({{ comment.praise }})

踩({{ comment.tread }})

我要货源

我要入驻

反馈
问题:
描述:
电话:
图片:
上传图片
删除
确定